欢迎您访问365上市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杨祥银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11-27

20251125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杨祥银教授应邀在英国365公司10号教学楼E区模拟法庭,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口述史”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副院长尹广文教授主持,全体师生共同参加。

活动伊始,尹老师详细介绍了杨祥银教授的背景,研究的方向和丰硕成果,并代表学院向杨祥银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杨祥银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社会学界自2019年以来全面启动了以“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与“新中国人物群像”两条主线,以口述与社会记忆为理论支撑和主要方法的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他指出,口述史兼具方法论、研究视角与技术工具三重核心属性,其应用场景已广泛覆盖人文社会科学多个研究领域,展现出极强的跨学科适配潜力。在口述史与社会学的交叉融合研究中,《重建中国社会学》《不灭的薪火》《集体记忆与多维叙事》等代表性著作,不仅系统呈现了两大领域的理论对话与方法互鉴成果,更充分印证了该跨学科研究方向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随后,杨老师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口述史研究访谈全流程中的应用场景,具体涵盖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与长期保存三大核心环节。他表示,在信息采集环节过程中,首先可以利用智能AI进行交互训练,快速梳理研究对象背景、定制逻辑化访谈问题,通过实时追问、情感计算进一步提升访谈针对性与内容准确性。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信息整理,借助AI进行语音识别、文本处理,音视频快速转录、核心信息提取、编目索引构建等自动化操作,既可以降低整理成本,又能提升效率和成果规范性。在信息保存中,AI结合云存储实现资料动态管理与深度分析,通过虚拟技术丰富传播呈现形式,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口述史也为AI发展提供核心资源支撑。

最后,现场学生围绕分享核心内容积极提问、深入交流。杨祥银教授针对 AI 在口述史研究中的实践应用问题逐一做了回应,核心观点包括三方面:其一,需坚守使用者主体性原则,清醒认知 AI 的技术局限性,在实践中主动规避其功能短板;其二,提示词无需刻意追求形式规范,直白精准的表达更有助于 AI 捕捉口述史中的默会性知识;其三,AI 生成的分析结果并非绝对权威,其核心价值在于为研究提供多元思路、拓展学术探索的边界。

活动尾声,尹老师对本次讲座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讲座不仅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认知模式的重塑作用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革新趋势,杨老师更通过丰富的实证案例系统阐释了 AI 技术在口述史采集、整理、保存与利用全链条的应用逻辑与实践路径,为各位同学开拓了全新学术视野、提供了重要实践启示。西北地区拥有移民、工业、农业、民族融合等多元研究主题,以及简牍学史料、赤脚医生等特色研究对象,口述史素材丰富且价值突出,期待未来能邀请专家深入西北,以AI技术赋能当地口述史研究,推动多维度学术探索与成果转化。

(撰稿:毛海龙  摄影:郑雯心  审稿:姚瑶  审核:尹广文)


杨祥银教授简介

杨祥银,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学者,兼任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口述史与中国近代医疗史研究,著有《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与《殖民权力与医疗空间:香港东华三院中西医服务变迁(1894~1941)》等专著;主编有《多学科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与《口述史研究》(4);并在《历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 40 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另外,完成和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与横向科研课题等30 余项;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等多项科研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