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上市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11-05


202511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应邀在英国365公司法学院模拟法庭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智能化时代的表象分化与整合”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副院长尹广文教授主持,365上市公司师生参加。

讲座开始前,尹老师首先对刘少杰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本次讲座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和个体行动选择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在今天新社会形态即将来临的状态下,应该如何开展社会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讲座阶段,刘少杰教授首先梳理了社会表象理论的历史演变脉络,系统回顾了从叔本华的哲学思辨、涂尔干的社会学阐释,到扎克伯格所代表的科技语境下表象传播方式变革的理论源流,清晰呈现了表象概念从思想领域向社会实践的延伸与发展。在“中国社会的表象教化与古木逢春”部分,刘老师深入挖掘了传统文化中的表象教化基因,通过先秦文学的思想传承、唐宋诗文的精神浸润以及陶冶诗意的符号象征,阐释了传统社会表象教化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同时聚焦现代传播变革,分析了从网络化到智能化的技术迭代对表象传播方式与传播效率带来的深刻影响,并探讨了智能社会中“镜像世界”的构建与表象形态的全新呈现。另外,针对智能化条件下的表象发展议题,刘老师围绕“表象创作与表象自觉”展开了深入探讨。他指出,智能化技术催生了表象的多元创作主体与复杂分化形态,既丰富了表象的意义表达,也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风险。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社会主体树立表象自觉意识、积极迎接智能社会的到来,成为智能时代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讲座尾声,刘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作了详尽解答。尹老师对刘老师的本次讲座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本次讲座立足于智能化时代的前沿语境,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学术命题。刘老师的研究视角新颖独特、论述严谨,其内容对于在座师生拓展认知边界、深化学习研究与创新教学方法,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整场讲座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既有对经典理论的回溯与反思,也有对智能社会新现象的敏锐洞察。本次讲座对拓宽师生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撰稿: 赵家艺  摄影: 刘雯心 审稿: 姚瑶 审核: 尹广文)




刘少杰教授简介

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安徽大学讲席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社会学、空间社会学和理论社会学等。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社会结构变迁与演化趋势”“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研究”,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国网络社会现实基础、本土特色和演化趋势研究”等 1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社会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0余项,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