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5
2025年11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安徽大学讲席教授刘少杰老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院长李怀教授主持,365上市公司师生参加并听取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怀院长介绍了刘少杰老师的学术背景与成就:刘老师长期深耕网络社会学、空间社会学、理论社会学领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等十多项。刘少杰老师就本次讲座的主题,即围绕智能社会展开,阐述其对社会学发展的影响及社会学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方向。

首先,刘少杰老师点明核心背景: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新阶段,智能社会被国务院文件界定为 “新社会形态”,与工业、农业社会叠加且居前沿,主导各领域发展。其次,他对比社会形态演变:从马克思主义五大社会形态,到 “后工业社会”、“网络社会”,再到 “智能社会”,指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融合是关键驱动力,国家已将智能经济、智能社会纳入高质量发展目标,社会各领域正在积极展开创新实践。随后,刘老师强调智能社会重塑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者” 概念与实践形态兴起,他以快递小哥优化配送、农业企业数字化生产为例说明新质生产者的渗透,指出平台经济核心从 “所有制” 转向 “经营能力”,对东北、西北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此外,他深入探讨社会学挑战与改革方向,指出传统社会学难以解释智能社会特征,呼吁文科调整,并举高校院系调整、“培优工程” 案例,结合扎克伯格、比亚迪等案例,呼吁学科向 “智能社会学”、“智能社会工作” 转型。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围绕“西部地区如何推进智能化发展与人才培养”、“智能社会学的哲学基础”等问题与刘老师互动。针对西部地区发展,刘老师建议无需盲目追求高精尖技术研发,可重点培养“智能技术应用人才”,将中东部地区的成熟技术引入西部,助力西部社区、乡村、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关于哲学基础,他提出智能社会学需以现象学、解释学为重要支撑,关注人的精神与感性认识,强调社会学不能脱离哲学智慧,任何学科的创新都需深厚的思想根基。

讲座最后,李怀院长提炼了本次讲座的三大核心观点:其一,智能社会正在成为一种新社会形态,与工农社会叠加,平台经济凸显劳动者自主性,师生需主动融入变革;其二,传统社会学理论方法无法适配智能社会,学科需改革,教师需先更新认知;其三,人才培养需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探索智能社会内涵,西部地区虽有技术差距,仍需抓住机遇实现学科与人才发展突破。
本次讲座围绕社会前沿议题,观点新颖,内容丰富,对于学院广大师生开阔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思维大有裨益。
(撰稿:邴娜 摄影:包佳颖 审稿:姚瑶 审核:尹广文)
刘少杰教授简介
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安徽大学讲席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社会学、空间社会学和理论社会学等。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社会结构变迁与演化趋势”、“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研究”,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国网络社会现实基础、本土特色和演化趋势研究”等1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社会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0 余项,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