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30
2025年9月27—28日,365上市公司社会学系成功举办“非人的行动者:第9.5届建筑人类学工作坊”。本次论坛通过约稿和公开征稿,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大理大学等高校的15位发言人,包括教师、博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围绕“非人的行动者如何参与空间建构与社会关系生产”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深度对话与学术研讨。
论坛开幕式于9月27日8点30分在致公楼B209举行,365上市公司李怀院长致辞,介绍会议主题“非人的行动者”主旨、介绍英国365公司和365上市公司的办学历史,对来自各地的学者和参会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祝愿本次研讨会成果丰硕。开幕式由365上市公司副教授巨浪主持。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黄旭的发言题目是《怒江峡谷村落地方感:对现代化、旅游和物质环境的新物质主义探究》,他以云南福贡县老姆登村和知子罗村为例,从新物质主义视角出发,运用扎根理论探讨现代化建设和旅游发展背景下少数民族地方感与日常器物的关系,揭示器物对地方感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日常器物不仅是地方感的载体,更作为能动主体,通过人类与人类互动推动了地方感的动态构建与持续变迁。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庄钧然、中央民族大学讲师区缵作为与谈人。庄钧然肯定了该论文的前瞻性及相关案例的启发并提出三点思考。其思考聚焦于器物变迁中深层文化结构的新载体、扎根理论下反常案例的研究空间,以及物的能动性与有效性的清晰界定。区缵从研究方法、概念化、案例解释路径提出问题,建议采用图表与理论建构,强调人类学需避免理论拼贴,应该让田野材料推动理论深化。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段泽丽的发言题目是《虚实之间:“雨村”粉丝实践与耕读古村的地方重构》,她以闽西培田古村落为田野点,分析《盗墓笔记》小说粉丝群体通过自发识别与改造边缘空间、打造“雨村圣地”,重构官方主导的旅游空间的过程。研究认为,粉丝群体不仅是文化消费者,更是积极的地方意义生产者和空间改造者,其实践影响了实体空间和其他主体对于村庄的理解。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缪芸、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黄旭作为与谈人。缪芸提出多主体权利相关的 “张力” 问题和关于 “粉丝” 问题的一系列疑问。黄旭对文章的理论化和一些关键概念的提炼给予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讲师区缵的发言题目是《祠堂作为具身化存在:客家侨乡村落主体性生成中的本体论实践》,他以客家侨乡大埔县北塘村为田野点,聚焦其“跨国宗亲网络松动”所暴露的危机,并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追踪祠堂这一非人行动者的实践。研究表明,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开启了重新反思村落主体性的可能性。它促使我们将祠堂不再视为文化的静态象征,而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方式—一个通过不断连结祖先、土地与后代等多元行动者,从而动态生成世界的网络实践。复旦大学副教授赵晓梅、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段泽丽作为与谈人。赵晓梅认可论文中对家族谱系三阶段及祠堂与族谱互构的梳理,也提及应该多关注行动者网络,此外还提出多方面疑问,包括如何讨论物的行动者主体性、祠堂物质性对在乡人和华侨感知的影响、建筑形式变化与华侨的关联。段泽丽认为以行动者网络理论这一新视角解读熟悉的客家宗族祠堂相关材料,且通过物质性和具身概念构建人与非人宗族网络,解决了该理论与民族志结合的难题。
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王瑶的发言题目是《杉木:营建社会技术系统中的技术物与物质政治》,她认为杉木的意义,不仅在于作为木架构维系祠屋建筑的僵固性,而且是进一步维系宗族社会运作的物质材料。研究指出,杉木作为一种建材技术物,正是因其历史演变的复杂动态过程,才支撑了培田村祠屋建筑木架构的物质僵固性,是宗族社会从明清至今得以运作的关键条件,也是历史文化名村的遗产物质性的突出特征。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黄旭、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赵慧作为与谈人。黄旭从物的被动性与主动性出发,讨论二者平衡的可能性,肯定王老师文章未直接用“主体 / 被动” 概念,巧妙弥合相关冲突。赵慧对“长时段历史脉络梳理” 展开叙事的方式提问。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赵慧的发言题目是《神圣还是世俗:木合沙塞康社会关系的生产》,“塞康”是青海省热贡地区村庄里的一种仪式场所,她探讨塞康作为空间本身,是否具有严格的神圣与世俗的功能区分,通过田野调查对木合沙塞康的空间营造、日常运行、仪式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认为塞康超越了空间传统意义上神圣与世俗的区分,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围绕塞康建构了人与人、人与地、人与神之间社会关系的总体生活世界。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段泽丽、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王瑶作为与谈人。段泽丽对于世俗与神圣二分的经验困惑提问,指出理论性问题。王瑶对文中一处对比塞康和民居的案例提出疑问,希望未来研究对“神圣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同构性特征”作进一步阐释。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庄钧然的发言题目是《屋脊上的神圣生产:云南瓦猫信仰的空间三元互动》,她基于云南鹤庆北班榜村的田野调查,运用“空间生产”的三元理论,探究传统民居屋脊兽“瓦猫”信仰的空间建构机制。聚焦瓦猫兼具建筑构件实用性与神圣象征的双重属性,研究揭示其信仰力量源于感知空间、构想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动态互构。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刘宏涛、复旦大学副教授赵晓梅作为与谈人。刘宏涛强调民族志中事实部分的核心和恒定价值,指出讨论空间开放性时需关注当地人的多层空间观念。赵晓梅推荐使用哈维的关系空间理论作为后续研究的框架。
西北民族大学讲师马晓磊的发言题目是《基于“黄河文化”IP视域下的兰州滨河当代公共艺术设计策略与空间活化实践研究》,他将“黄河文化”作为一个核心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系统性地运用国内外先进理念与方法,针对兰州滨河这一特定场域,开展融“历史解码-当代转译-空间活化-技术赋能”于一体的公共艺术设计策略研究,通过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在“黄河文化”视域下,构建一套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专属于兰州滨河空间的当代公共艺术设计策略体系与空间活化路径。中央民族大学讲师区缵、复旦大学本科生朱嘉祺作为与谈人。区缵关注到黄河文化与精神缺乏公认定义,认为设计应先明确主题内容而非仅侧重技术方案并期待设计落地,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案例。朱嘉祺认为本研究打破了当代艺术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并建议写作时回溯理论源头、纳入观众感受。
复旦大学本科生朱嘉祺的发言题目是《村落仪式与地方活力—人与非人互动视角下的浙江武义游龙灯研究》,她将龙灯视为具有能动性的非人行动者,探讨其如何与村落空间、参与者身体共同编织行动者网络。研究表明,集体仪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静态文化再现,而是人与非人在持续互动中生成地方活力的动态实践,文章揭示实践中的生成性过程如何不断激活与重构当代社会中人与非人共生的空间秩序。内蒙古大学讲师李旭东、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庄钧然作为与谈人。李旭东肯定论文亮点,包括从身体物质角度关注仪式实践、关联仪式与社区环境、看到仪式中的协作与冲突并提出相关建议,如补充仪式复兴衰落的动因、过程与结果,还建议参考相关论文集。庄钧然肯定论文精彩之处,建议未来研究关注仪式中非人行动者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物质变迁对身体经验及文化记忆的重塑,同时补充活动前后村民关于情感与感受的访谈。
内蒙古大学讲师李旭东的发言题目是《“框架-内容”空间生产与“混合式”文化表征:对一个公园-景区的景观人类学分析》,他基于田野调查,从景观人类学视角分析和解释公园-景区的空间生产过程及其与地景的文化表征之复杂关系问题,进而探究空间与文化的“分”“合”问题。研究发现空间与文化之“竞/分”与“合”关系指向一种“人-文化(历史)-地(地方)”之关联问题,关涉灵韵性问题。空间-文化的传统关联、人的具身实践、特定的地域生境以及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空间-文化之灵韵性发生的核心要素。中央民族大学讲师区缵、浙江大学博士后顾磊作为与谈人。区缵梳理了论文逻辑,指出论文存在逻辑缺口、缺乏游客体验与群体差异分析、田野材料仅停留在一般描述支撑不足及未结合认同转换的问题,并建议挖掘更具张力的事件。顾磊给出建议,包括界定 “框架内容” 理论来源、补充不同类型游客及精英与普通人的观点。
浙江大学博士后顾磊的发言题目是《穿越次元的黑猫警长:动漫遗产的审美体验与空间实践》,他以策展人的视角,对“黑猫警长相关”系列纪念展展开了历时五年多的参与观察,并尝试以空间人类学的研究视域对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动漫遗产及其空间实践是艺术深度介入的生活世界,也是虚实空间的交融共生,其中交织着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关系,跨越了地域与城乡,也穿越了不同次元。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刘宏涛、内蒙古大学讲师李旭东作为与谈人。刘宏涛认可以空间社会学的思路进行策展活动,。李旭东认为通过展览实践呈现动漫文化在不同空间的流动与形态,将虚实空间结合起来是实现交融的可能性。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魏源的发言题目是《日常空间的公共性实践:一项基于乡镇小卖部的研究》,他以乡镇小卖部为切入点,探讨日常空间如何在社会互动与持续实践中逐步生成公共性,并在地方治理中发挥作用。研究揭示小卖部空间在物理配置、制度弹性与时间节奏的共同作用下,演化为“情境性公共空间”,并沿“信任—社会资本—治理功能”的路径嵌入基层治理。复旦大学副教授赵晓梅、内蒙古大学讲师李旭东作为与谈人。赵晓梅认为该论文中深度的田野调查确保研究的细节真实性,但存在美化访谈对象、缺失部分关键视角对日常空间公共性的复杂性挖掘不足的问题。李旭东认可以 “小卖部” 这一小空间撬动了大治理的逻辑是值得肯定的视角和创新点。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黄华青的发言题目是《从酒神仪式到具身沉浸:遗产主题VR游戏中的主体》,他尝试从理论层面探讨可否利用虚实融合的设计方法将物质遗产与无数与之相关的文字史料及口述记忆糅合为一个具身沉浸的共生环境,让观众和虚拟化身融合成为一个“身体-感官-集体记忆”的主体,并在UNESCO的虚拟遗产框架下结合案例探讨其可能的设计路径。浙江大学博士后顾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魏源作为与谈人。厦门理工学院王瑶提出建设性意见。
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缪芸的发言题目是《物的特性、技术与人际关系—云南的咖啡、茶和松茸产业中的差异化行动者网络》,她以云南的咖啡、茶和松茸为研究对象,聚焦物的特性,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物的特性与技术介入的关系及两者对价值链中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物本身的特性及人们在不同阶段对它的认知影响着技术介入的方式,这是一个动态认知的过程,价值链上的人际关系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形态,差异性的行动者网络凸显了物的特性如何影响了人的行动。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黄华青、中央美术学院讲师段牛斗作为与谈人。黄华青老师提出技术背后的参与主体也是很重要的,建议继续深挖物与人际关系的内涵。段牛斗老师认为需要继续去挖掘物背后的知识链条,需要把“物”重新嵌回它诞生、流通、使用、再创造的全部关系网络。
北方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赵悦的发言题目是《徽派建筑:功能、意义及中华文化符号》,她认为徽派建筑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徽派建筑在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形象中,运用中华文化符号突出“有形”之美、唤起中华各民族“有感”于美,让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符号的“有效”价值魅力,通过可感知、可参与的方式推动文化共享,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和有效纽带。 厦门理工大学副教授王瑶、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缪芸作为与谈人。王瑶指出粉墙黛瓦和马头墙线脚的背后,是一套由宋明理学、徽商伦理与宗族血缘共同编织的意义网络。缪芸老师指出只有当“融合”与“吸收”不再是抽象动词,而是一连串可定位、可命名、可讲述的人与物的故事,徽派建筑才算真正“活”在了论文里,而非被定格为博物馆橱窗里的盆景。
中央美术学院讲师段牛斗的发言题目是《对“国保”的现代崇拜:其特点与起源》,他探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制定过程其中的内涵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当代的“国保热”标志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和影响已经发生重要改变,关于国保的知识生产、制度建设必将进入新的阶段。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黄旭、北方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赵悦作为与谈人。黄旭提出了需要技术层面支撑和延展的意见。赵悦肯定了这项研究对于文化遗产热潮新的思路。
9月28日中午12时,工作坊闭幕。主持人巨浪老师对本次工作坊进行总结,两天来15位研究者围绕“非人的行动者”视角,分享了涵盖村落、城市、虚拟空间的多元案例,结合自身实际田野调查内容,具体应用且深化了“器物能动论”“空间三元互动”“日常空间治理”等空间理论热门观点。本次工作坊深化了‘非人的行动者’视角在建筑人类学领域的应用,搭建了研究者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术共同体的成长。
(供稿:乔尚晋、王薇、王欣悦;审稿:巨浪;审核:尹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