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上市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黄华青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09-30

20259271900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黄华青教授应邀在英国365公司10号教学楼D区四楼的学术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在虚实之间寻找社会学的想象力:虚拟遗产中的身体、仪式与记忆”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巨浪老师主持,社会学师生参加并听取了此次讲座。

讲座正式开始前,巨浪老师首先对黄华青教授的教育背景、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做了简要介绍,并对黄华青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黄华青教授就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说明了在虚拟现实中的研究手法。

讲座初始,黄华青教授提出“如何区分艺术品和摄影技术?”他认为虚拟现实是摄影术之后的又一次革命。与此同时,黄华青教授提出了本次讲座的两个核心问题:1、虚拟现实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逼近真实?甚至超越现实?2、身体的在场和“类仪式”体验,如何提升虚拟遗产的真实性?除此之外,又从“VR大空间:从视觉奇观到‘身体’的归位、化身与虚拟的身体、阈限状态、从酒神仪式到具体沉浸”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随后,黄华青教授用《寻光米巴扬:佛教洞窟空间体验》和《上海1924:武康大楼百年历史沉浸之旅》这两个生动的案例向同学们展示了虚拟空间的社会学想象。其中,案例1的研究问题有:巴米扬东大佛区域如何通过文献与测绘资料进行合理推测与复原?穴居生活如何借助空间结构体现信仰实践以及如何利用VR与游戏化机制,在动态交互中重建信仰体验?案例1主要是通过空间布局-功能布局-礼拜动线-故事剧本-沉浸引导的框架进行的。在案例2中,黄华青教授详细讲解了虚拟遗产的设计方法,他认为虚拟遗产的设计包括空间剧本设计、空间复原设计、空间体验设计以及数字集成设计四个方面。

最后他对本次讲座做了小结:身体的维度构建了我们认知虚拟与现实关系的入口,其中涉及的一系列概念如“具身”、“离身”、“化身”等,让我们在后现代/数字时代重新思考身体的理论意义。虚拟现实给玩家带来的“阈限状态”常被类比于古代祭祀仪式(如酒神仪式、萨满仪式等);运用VR来复原、展现和研究仪式与人、空间的关系,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方法。遗产的“真实性”在虚拟现实世界被重构,如主体的在场指向一种“存在主义真实性”,历史的在场指向一种“时间的真实性”,需要跨学科的理论建构。呈现和思索空间与社会的关系,是虚拟空间设计的根本,也是跨专业研究的起点。

在讲座尾声,巨浪老师邀请朱海斌老师、成亮老师和张同老师对黄华青教授的演讲进行点评,各位老师都对黄华青教授的演讲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并提出了各自的疑问,黄华青教授对老师们的疑问以及同学们的提问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

本次讲座系统全面,内容丰富,逻辑论述清晰,对于学院广大师生开阔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思维大有裨益。

(撰稿:毛海龙 摄影:马天瑀 审稿:尹广文 姚瑶 审核:李怀)





黄华青老师简介

黄华青,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博士,曾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米兰理工大学访学、巴黎伦佐·皮亚诺建筑事务所公派实习,曾任南京大学副研究员。兼任国际城市化论坛(IFoU) 执委会委员、国际传统建成环境研究会 (IASTE) 会员、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学术委员等。

研究领域包括全球聚居史、建筑人类学、数字遗产、虚拟现实设计等,致力于从跨学科、跨地域视角建构城市建筑的空间-社会理论,调查足迹遍及40余国200余个传统城镇聚落:联合发起“建筑人类学论坛”,主编“建筑人类学·跨文化的视野”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出版《茶村生计》、《中国传统民居纲要》、《建成环境中的传统》、《大吉岭的盛名》、《茶业战争》等专著、译著,在《建筑学报》、《文化遗产》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10余篇。从事城乡历史环境下的文化类建筑设计实践,获国家级、省部级建筑设计奖多项。近年来主持多项跨界数字艺术展,包括第18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云展览、《上海1924:武康大楼百年历史沉浸展》,致力于探索前沿科技与人文艺术结合的虚实融合设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