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5
由365上市公司主办的“非人的行动者:第9.5届建筑人类学暨空间社会学工作坊”将于本周末举行,9月27日早晨开幕、9月28日中午闭幕,届时将有15场发言和评议、1场讲座和1场圆桌讨论。欢迎师生旁听和互动交流。
时间:9月27日8:30-12:00,14:20-17:00, 19:00-21:00;9月28日8:30-12:00
地点:英国365公司云亭校区致公楼B209会议室
会议主旨: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数字乡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蓬勃发展,“非人的行动者”概念愈发具象化。“非人”(nonhuman)的概念来自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泛指那些在特定文化语境中被赋予了能动性或本体地位的存在——无论它们是人造物、动物、植物、技术实体还是地理空间。从事社区、聚落、民居等研究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学者们普遍注意到:“非人的他者”已广泛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且生动的案例与观察资料。在此背景下,我们“建筑人类学·空间社会学”的同行们亟待走出“传统村落、乡土中国”的舒适圈,思考如何运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理论去认识并理解这些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关于“建筑人类学工作坊”:
“建筑人类学工作坊”自2018年起每年1或2次。今年10月即将在中央美院举行第10届,规模较大,我们把“整十”数届留给大会。又因为到年底会议密集,我们尽量不在11月以后办会,所以就在第10届之前举行,取名为第9.5届。
参会嘉宾与发言题目:
1、黄旭 南京师范大学 副教授
发言题目:《怒江峡谷村落地方感:对现代化、旅游和物质环境的新物质主义探究》
发言人简介: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一本,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基金5项,获得第七届江苏省青年地理科技奖。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重点关注地方感、地方记忆与文化景观研究。
2、段泽丽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博士研究生
发言题目:《虚实之间:“雨村”粉丝实践与耕读古村的地方重构》
发言人简介:研究方向为历史人类学、建筑人类学,长期在中国东南乡村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相关研究发表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
3、区缵 中央民族大学 讲师
发言题目:《祠堂作为具身化存在:客家侨乡村落主体性生成中的本体论实践》
发言人简介:主要兴趣在岛屿社会与海洋文化、民族与区域发展、台湾研究等领域。目前担任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英文版)》编委,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大陆地区博物馆藏台湾少数民族文物的整理与研究”等课题,在国内外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
4、缪芸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 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物的特性、技术与人际关系—云南的咖啡、茶和松茸产业中的差异化行动者网络》
发言人简介: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人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转型、社会转型和社区发展,近期关注云南的普洱茶、咖啡、松茸、葡萄酒等作为当地重要经济来源的地方风物产业。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出版专著《命运·主场·限—一个茶村的生长故事》,文章发表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遗产》等期刊和集刊。
5、赵悦 北方民族大学 博士研究生
发言题目:《徽派建筑:功能、意义及中华文化符号》
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等,主要在安微安庆、黄山进行田野调查。
6、段牛斗 中央美术学院 讲师
发言题目:《对“国保”的现代崇拜:其特点与起源》
发言人简介: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讲师,从事文化遗产研究。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7、庄钧然 中山大学 博士研究生
发言题目:《屋脊上的神圣生产:云南瓦猫信仰的空间三元互动》
发言人简介:致力于中国乡土建筑与仪式空间的互动机制研究:硕士阶段通过滇西北瓦猫的符号系统,揭示民间信仰在城乡建筑中的动态逻辑。博士阶段研究聚焦云南景迈山古茶林,以茶魂树、茶场与祭祀路径为切入点,探索世遗景观中“自然-劳作-神圣”的空间生产。持续阐释地方性知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空间韧性。
8、张小宁 内蒙古财经大学 讲师
发言题目:《行动者网络视角下的内蒙古牧区寺庙建筑修缮与保护》
发言人简介:民族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人类学、牧区现代化。聚焦于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ANT) 对北方边境民族交往、饮食文化、文化景观与牧区治理等议题展开梳理与分析。
9、朱嘉祺 复旦大学 本科生
发言题目:《村落仪式与地方活力—人与非人互动视角下的浙江武义游龙灯研究》
发言人简介: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与物质人类学,关注身体、物质与仪式之间的关系。曾在浙江、江西等地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参与并记录地方仪式与社区生活的实践;在澳大利亚参与过原住民部落的田野调研,尝试比较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社区与艺术议题。
10、顾磊 浙江大学 博士后
发言题目:《穿越次元的黑猫警长:动漫遗产的审美体验与空间实践》
发言人简介:中华美学学会会员,现研究方向为美学与艺术人类学,主要涉及自然与文化遗产、景观生态、历史地理、科技与社会研究(STS) 等交叉领域研究。
11、李旭东 内蒙古大学 讲师
发言题目:《“框架-内容”空间生产与“混合式”文化表征:对一个公园-景区的景观人类学分析》
发言人简介: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景观人类学、生态-环境人类学、劳动社会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景观人类学视野下内蒙古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经验研究”。在《探索与争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社会科学》《人类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出版编著《代耕农:珠三角与京郊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研究》。
12、魏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硕士研究生
发言题目:《日常空间的公共性实践:一项基于乡镇小卖部的研究》
发言人简介: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治理。参与一项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及成都市民政“十四五”评估与“十五五”规划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篇。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字化社会工作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据分析竞赛二等奖,“挑战杯”四川省三等奖。
13、黄华青 上海交通大学 副教授 博导
发言题目:《从酒神仪式到具身沉浸:遗产主题VR游戏中的主体》
发言人简介: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博士,研究领域为全球聚居史、建筑人类学、虚拟遗产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多部。主持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云展览、致力于探索VR、AI等前沿科技与人文艺术结合的虚实融合设计新路径。
14、王瑶 厦门理工学院 副教授
发言题目:《杉木:营建社会技术系统中的技术物质与物质政治》
发言人简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研究领域与兴趣:乡村研究、遗产研究、科技与社会研究(STS)、建筑与城乡规划、社会设计。主持省部级项目三项;参与国社科重点课题一项。相关研究课题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社会学研究:乡村的社会—物质拼装新取向”等。
15、赵慧 兰州大学 硕士研究生
发言题目:《神圣还是世俗:木合沙塞康社会关系的生产》
发言人简介:研究方向为宗教人类学、藏族社会与文化,指导教师为泽仁巴珍副教授。硕士论文方向为苯教密咒师的现状与社会功能,田野点位于青海省黄南自治州同仁市。